“全国文明村镇”是怎么炼成的?梅仙镇以“三治融合”绘文明新风!
2025-05-28 18:23:1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罗紫淅 | 作者:罗紫淅 胡伟博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7239

梅仙新风,源远流长

文明花开,芬芳自来

看,群山逶迤

厚培社会文明沃土

感,言笑晏晏

营造崇德向善风尚

听,昌江潺潺

奏响乡村振兴强音

这里,三治融合开启善治之路

这里,道德讲堂培育文明火种

这里,志愿红潮涌动山水之间

捷报传佳音,文明耀梅仙!5月23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,梅仙镇荣膺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,这座湘北古镇以党建为旗,蘸取文明实践之墨,在青山绿水间勾勒出治理新篇,铺展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。

“三治融合”绘就基层治理新篇章

 在青桥村,养鸭大户李大哥的鸭棚吸引了很多人驻足——通过文明积分系统改造后,原本脏乱的养殖区变成秀美屋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,同时还带动4户邻居共同转型,这个转变正是梅仙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缩影。

梅仙镇以党建为引领打出“村规民约强自治、家风建设润民风、移风易俗破陋习”三套治理组合拳,创新探索出了“优良家风+群英断是非”工作法,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。全镇30个村(社区)量身定制“村规民约2.0版”,司法审核确保一村一策不越法律红线,智慧监督系统如同“文明天眼”,8600余件不文明行为在积分管理中被柔性化解。在三里村村民议事会上“连摆酒席用几个菜都要经过民主协商,大家不会像以前一样攀比了!”村民老王说;在稻田村,“晒家训”活动催生出特色马蹄产业集群,家风文化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;在新霞村,移风易俗证词的推动下,红白理事会成了新民俗“设计师”,既守住“人情味”又破除旧陋习。自2023年起,全镇共规范婚丧事宜115起、叫停铺张宴席300余场,为老百姓省下人情开支700余万元,如今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”已成为梅仙群众的新时尚!

村民大会商议村规民约和家风建设基本要求

“特色课堂”激活文明实践主阵地

“广播一响,板凳搬上!”傍晚的毛泥岭社区便利店前,村民围坐成圈。镇司法所干部用方言讲解《民法典》继承篇,说到“外嫁女也有权分宅基地”时,李大婶猛地拍腿:“早晓得这条,去年就不用和兄弟扯皮了!”这样的“傍晚六点半学习机制”已举办180余场,2.3万余人次在茶余饭后完成法治与道德的“精神加餐”。

梅仙镇发动32名老党员为宣讲团骨干,打造行走的“红色充电站”。72岁的老党员曾大叔在稻田边开讲“一粒米的初心”,把党课讲到农忙一线;村干部湛雷用拍视频的方式将湛氏宗祠“家风微课”完整展示,吸引5000余人次线上观看。68场特色党课覆盖1.2万党员群众,实现教育零距离。“家风评议会上,我家被评为‘待改进户’,臊得连夜大扫除。”玳璋村张大叔坦言。梅仙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,打造了“酉时课堂”“家风课堂”“党建课堂”三位一体教育矩阵,村民道德意识显著提高,由此开发出了独具匠心的梅仙德治研学线:走进革命遗址战地医院探寻红色记忆、走进梧桐山探寻“强村富民、弘文润民”的文化密码、走进千亩油茶示范基地探寻生态产业与文明共兴的绿富道路。累计接待研学团队35批次,带动周边农户增收80余万元,实现道德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村民老李感慨:“现在打麻将的少了,唱戏写字的多了,连娃娃们放学都抢着去道德课堂当小讲解员。”

油茶示范基地生态与文明共兴

六中队交警在梅仙中心小学讲授交通安全知识

“志愿先锋”绘就全民共建同心圆

梅仙荣耀志愿者们利用暑假期间走村入户发放移风易俗、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册1.2万份,创新编排移风易俗情景剧在村晚演出。住在昌江河边的刘阿婆感慨:“孙子暑假回来,天天跟着大学生志愿者去捡垃圾,晒得黑黝黝的反而更精神了!”

梅仙镇编织起覆盖30个村(社区)的志愿服务网:217支队伍、8000余“红马甲”常年活跃,从“周五创建日”的环境整治到“爱心代购”的温情服务,全年开展活动超2000场次。花坪社区超市货架上的“积分兑换区”总是最热闹,2.1万小时志愿服务化作实实在在的奖励——78%的村民用积分换过农资、体检服务。钟家村昌江河道保洁员老陈指着岸边嬉戏的孩童感慨:“以前巡河净捞垃圾,现在捞得最多的是水草。娃娃们笑声比蝉鸣还亮堂,这才是咱要守住的乡愁。”

大学生志愿者在新霞村开展暑期辅导班

志愿者在三里村公墓清扫

行走在梅仙的街巷村落,家风长廊里墨香与稻香交织,文明实践站中党课声与笑声共鸣,红马甲的身影掠过青山碧水,一幅党群共绘的文明长卷正徐徐铺展。立足新起点,梅仙镇将持续厚植文明沃土,让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的金字招牌转化为产业兴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持久动能——文明之树常青,终成参天之势;乡风之泉长流,必润万物而生。

责编:罗紫淅
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